0%

魏晋风度浅探

从小学作文开始,就喜欢写一些辞藻华丽的诗歌文章。
竹林七贤我当时只听说过山涛、阮籍和嵇康,引用之意是觉这几位遗世独立、傲然风骨,没有世俗羁绊,整日琴棋书画、饮酒作乐、不问世事,潇洒写意的生活,正是吾向往之。《广陵散》和《与山巨源绝交书》更是勾起了我对于嵇康无限的崇拜。
我极喜欢嵇康和纳兰性德,即使一些毫无关联的题目,也要用他们的事例强行去阐述论点。但由于只喜欢钻研近现代的战争史(可以原谅,男孩一般都喜欢枪支、火炮等近现代武器),一直对古代史不感兴趣,觉得几千年前的文化故事不过是落后、腐朽的代名词而已,所以其实对一些人物只是略知一二,最近花了些时间重新捋了一下魏晋那段历史,故分享于此。

历史背景

我一直觉得想要真正了解一段文化、一个人物,就首先要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
曹操在东汉末年的群雄逐鹿中“挟天子以令诸侯”,在三国末期势力最强。曹操去世后,其子曹丕于公元220年建立曹魏政权。公元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史称晋武帝。竹林七贤就是生活在这样一段历史时期:
山涛:205~283
阮籍:210~263
嵇康:224~263
刘伶:221~300
向秀:227~272
阮咸:不详
王戎:234~305
曹丕去世后,曹叡即位,公元239年隆冬时节,曹叡驾崩之际,将皇位传给仅仅8岁的曹芳,并将其同时托孤给司马懿和曹爽,于是在接下来漫长的几十年中,曹氏集团和司马氏集团开始了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史称“曹马之争”。

竹林七贤

在那个极其黑暗动荡的乱世之中,文学和艺术却得到了出乎意料的大发展,人们对自由解放的追求达到了极致,鲁迅先生称之为魏晋风度。当时盛行清谈和隐逸,古人的心灵更加丰富和缠绵,规则的约束压抑了个性与自我,却在频频交流中迎来了文化的繁荣。不要用成王败寇的观点去评价历史人物,参差百态,实乃幸福本源。

而对魏晋风度影响最大的自然就是竹林七贤,虽然百年之后后人将其称之为七贤,但这个文人沙龙的规模其实大于7人,之所以定为七贤,据刘强老师的说法是为了攀附《论语》:

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作者七人矣。

另外,关于竹林七贤是否因为经常在竹林活动而得名也存疑。陈寅恪先生认为有可能是借佛经之中的“竹林精舍”的故事来表达出世的理想。据考证,他们的活动地点在都城洛阳以及山阳(今云台山)附近,后来当地可能为了借竹林七贤的名声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所以人工栽种了一些竹林。

当时流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这些才华横溢的文人开始却不愿做官,这是为什么呢?

“曹马之争”愈演愈烈,再加上这些名士的名气和影响力,他们被逼站队才能得以生存。那么问题来了,是站在司马家族一边,还是支持曹氏集团呢?曹爽此时被封为大将军,司马懿则是太尉,选择稍有不慎,很可能会被秋后算账。

作为老大哥,山涛最先受到“曹马之争”的冲击。

山涛早年丧父,出身庶族,隐居不仕,刘老师说可能是因为时机不成熟,2个政治集团的形势不明朗。山涛本人是有政治抱负的,但为了自保只能暂时推脱出仕邀请。

公元244年,他觉得形势明朗,自己的机会来了,终于在40岁时开始了官宦生涯,并且选择站到曹爽队伍里。

为了彻底击败曹氏集团,司马懿称病不朝,以退为进。极富政治头脑的山涛嗅出了不同的味道,突然醒悟,夜半弃官。

山涛弃官以后,司马懿在称病迷惑曹爽的同时,积累军事力量、联络曹魏老臣取得道义支持、散播舆论蛊惑人心,家族势力日渐强大。而就在此时,山涛结交了阮籍、嵇康等名士,整日醉饮玩乐。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政变,一举粉碎了政敌曹爽集团,史称“高平陵之变”,以谋反罪处死了曹氏整个家族,数千人惨死,竹林七贤也受到了惊吓。接着为了缓解白色恐怖的气氛,司马家族开始招贤纳士、笼络人心,竹林七贤自然也在招贤之列:

山涛由于和司马氏的姻亲关系,第二次做官便凭借亲戚的身份主动投靠司马师,从此以后官运亨通,步入了仕途的快车道。

相比之下,在音乐、诗赋方面才华横溢的阮籍就显得异常凄惨。

阮籍的背景十分复杂,他的父亲阮瑀是建安七子之一,和曹魏关系密切;同时他又是司马氏的亲戚。
被招纳时,由于害怕司马懿的屠刀,于是阮籍答应为官,做了一个闲职。但他尸位素餐,整日划水摸鱼,几乎没有作为。并且他和司马氏倡导的封建礼教格格不入(司马氏当时号召“以孝治天下”,公元258年左右,阮籍丧母,他公然违背礼法,在葬礼期间喝酒吃肉),生活得极其痛苦但又不想过早结束生命,所以只能寄托于司马懿的死亡。

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又把阮籍召去做官。司马昭上台后,为了拉拢阮籍,想要将阮籍的女儿嫁给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阮籍只能用烂醉如泥来应付。天天这样也不是办法,他就主动求官,调往外地,金蝉脱壳之计,但很不幸,十天后又被司马昭看穿并召回幕府。从此慎言慎行、明哲保身、郁郁寡欢。

嵇康死后,阮籍抑郁而终,晚年被迫为司马昭写了一篇歌功颂德的《劝进文》,成为了人生的污点。

向秀跟嵇康关系最好,嵇康的死给他带去了巨大的阴影,后来为了自保也踏上了仕途。

王戎后来做了大官,却变得非常吝啬,跟年轻时候判若两人,但是他依然很重情谊。
阮咸后来被山涛举荐,但没有被任用。

刘伶据说是7人里最丑的,但是他的精神自我十分强大,整日烂醉如泥,在酒中放飞自我,晚景凄凉。代表作《酒德颂》,刘强老师说他是真正的行为艺术家hh。

嵇康

嵇康出身普通,自幼颠沛流离。和曹操同乡,其妻子是曹操的曾孙女长乐亭主,嵇康最后被司马昭所杀可能与这个因素也有关系。诗歌、文章、书法、乐理造诣很高,据传还是个大帅哥,史书记载:

嵇康为人,肃肃如松下风,酒醉时倾倒,若玉山之将崩。

他提出越名教任自然,反对礼教,追求自然和本我,厌恶政治斗争,据传嵇康在打铁时,司马氏的走狗钟会前来探访,所谓道不同不相与谋,故意把钟会晾在一边不说,走前还冷嘲热讽了一通。

当时司马师废掉了曹芳,引起淮南兵变,嵇康也想起兵响应,被山涛劝阻。

公元255年,司马师在平定叛乱时,由于得病死掉了。随后司马昭上台,希望招纳嵇康,嵇康借口避地河东。

嵇康以宽厚待人,虽然他的哥哥嵇喜还有几个朋友做了司马氏的官,但仍然没有影响他们的友谊。对待朋友友好,但是对待敌人却像严冬一样冷峻无情,也导致了后来悲剧的发生。

后来他又多次拒绝司马昭的邀请,但很不幸,嵇康最终还是卷进了政治斗争:
皇帝曹髦一直被司马昭操控,被迫封其为相国,眼看分分钟就要被取代的节奏。后来也由此诞生一个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公元260年,曹髦很快就被司马昭干掉了,又找了一个傀儡。

公元261年,山涛升迁,找到嵇康希望他代替自己之前的官职。两人虽然“契若金兰”,但嵇康依然愤怒地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极尽讽刺羞辱山涛,他觉得山涛拉拢他是为了缓解自己的尴尬,一起下水就不觉得那么罪过了。嵇康在书里自明心志:自己生性疏懒,阐述了自己做官的七不堪、二不可:
没法睡懒觉;喜欢休闲弹琴,出去玩不自由;需要正襟危坐;不喜欢写公务信;不喜欢吊丧;不喜欢和俗人共事;性情不耐烦,不喜欢做繁琐的事情。
菲薄古代的圣贤,被发现就挂了;性格刚烈、嫉恶如仇,沉不住气,不适合做官。

历史上关于两人是否真的绝交有争论:尤其是后来还发生了托孤事件。

屋漏偏逢连夜雨,接下来又发生了吕安事件,直接将嵇康送入了火坑之中:

吕巽是吕安的哥哥,对吕安的妻子有非分之想并且给他带了绿帽子,吕安告诉了嵇康,嵇康严词谴责了吕巽,但为了声誉,劝吕安隐忍不发,事情就这样被捂了下来。

吕巽和钟会关系很好,为了报复吕安,他向钟会进献谗言,钟会很可能为了牵出嵇康,以报一箭之仇,不久后就抓了吕安。嵇康听到消息后十分愤怒,写了一封《与吕长悌绝交书》,之后只身前往洛阳,去为吕安辩护。

吕安在流放途中,给嵇康写了一封言辞激烈的信。大意是说天下大乱,自己承受冤屈,他要改天换地。这封信很快落到了钟会手上,钟会终于等到了机会。

吕安事件由此升级为谋反罪,嵇康被当作同犯抓了。司马昭本来就忌惮嵇康,对他的不合作态度怀恨在心,但对于是否要杀嵇康也犹豫不决,此时钟会又站了出来上纲上线,说嵇康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私下又罗织了几个理由:他说嵇康是人中龙凤,并且当年有起兵谋反之意。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于是吕安和嵇康被关入死囚牢房,等待秋后问斩。

命犯小人,嵇康入狱后,有几千太学生为他抱打不平。他也在狱中反思自己,写下了《幽愤诗》,觉得自己虽然心地善良,但却没有识别坏人的能力。

临死前将其儿子嵇绍托付给山涛,有人说这是为了缓解山涛的愧疚之意,山涛接受了嵇康的托孤,把嵇绍培养的很好:

巨源在,汝不孤矣!

就在行刑前,太学生又请愿释放嵇康当太学老师。司马昭看到嵇康如此的影响力,杀心更重:
公元263年,嵇康与吕安一起在都城洛阳被处死。

据记载,行刑那天人山人海,嵇康顾看日影、神色坦然。

嵇康找哥哥嵇喜要了一把琴,嵇喜果然随身携带,而且嵇康的弹奏要求竟然被同意:
在刑场上,他平静呼吸,调整琴弦,弹完了最后的哀歌《广陵散》后说到:当年有一个朋友袁孝尼求学此散,自己由于吝惜,没有教给他:

广陵散于今绝矣!

Reference

同济大学的刘强老师是魏晋史的专家,百家讲坛和上海图书馆系列讲座中都收录了他的精彩分享:
百家讲坛之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与魏晋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