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硕士总结

0 前言

三年前我写过一篇本科时代和Gap Year的总结,讲述了自己高考五年以来的些许往事,回头再看当年的文字,有些仍有意义,有些略显偏颇。如今我的学生时代即将结束,这段日子里又有了一些新的经历和感悟,我也早已不是三年前写痛撞南墙才回头时候的那个我了。今天趁着毕业季的欣喜,接着上篇博客,聊聊我的研究生生涯。

1 课业

开学前的几个月,除了在王道做专业课辅导挣点零花钱之外,因为恰逢暑假,所以每天就和妹妹一起做些好吃的,中午吹空调玩游戏,傍晚出去遛弯,回想起来的确十分惬意。6月底因为疫情的影响,全家人得以团聚且有大把的时光,我们一起爬了趟华山,以后这样的机会也许不会太多了。同时借着空闲时间学习了一些CS公开课,当时做的一些项目也顺理成章地写在了后来秋招的简历上,为我节省了宝贵的时间,使得我有精力进行其他方面的准备。好的公开课多如牛毛,当然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很感谢胡神等前辈为我们踩坑。

开学季如约而至,记得9月9号是个小雨天,堂哥送我报道,之后在A区食堂和本科同学吃饭。我非常平静地来到了这个十分荒芜的所谓“创新港”,丝毫没有开学的喜悦,当然也完全没有本科开学时那种生疏感。那天下午便在实验室开了新生见面会,同门们自我介绍的场景依旧历历在目,就这样,我开始了自己的硕士求学路。

研一刚开始的几个月主要是上课,由于在Gap Year里早早认清了国内CS教育的垃圾本质,因此我几乎翘掉了“培养计划”里所有的课程,用这些时间来自学国外的公开课并完成它们的大作业。事实证明我是对的,国内的CS教育仍旧是依托答辩(我甚至在UCB发现了关于LeetCode的课,教学生刷题,帮学生mock,这在国内简直无法想象),花时间上这些课在绝大部分程度上都是对生命的浪费,“上课耽误学习”这句玩笑话依然能够完美适用于当下的教育体系。当然,我并非是想全盘否定所有的课程,比如当时一开始为了找算法岗相关的工作,我选修了数学学院孟德宇老师开设的机器学习课,质量还是非常不错的(但仍然和美帝的类似课程有着巨大差距)。

在应付课程以及考试的同时,我开始刷题、改简历,准备找实习和秋招,也积极参加了入党相关的活动,考了教师资格证,因为当时并不太确定未来是去做程序员还是高中老师,而这些事情也是在入学前就早早计划好的。另外还重考了一次六级,想着刷刷分,早忘记了六级考试是一边听一边涂卡,结果听力基本交了白卷(最后的成绩竟然和大一差不多,真不知道当时在干嘛),后来觉得六级成绩并没有什么用,就没有继续报名。

2 科研

经过3个月的适应期,实验室进行了科研选题。当时的课题主要分为生信、统计和机器学习,我的导师主要做生信相关,但我对这个方向完全没有兴趣(高中生物都没有学明白),看来又选错了导师,研零5月份咨询师姐时明明说的是算法相关,只怪我没有认真去看他的publications,而是只关注了放实习这件事,其实当时是有机会去张鹏组做网络和系统的,但是我执拗地希望做机器学习相关的内容,到头来才发现算法并非自己想象的那样。

因此,我凭借着当时所谓的兴趣选择了另一位老师的机器学习课题,主要有不均衡多标签、大数据分类算法推荐和高维数据特征选择3个选题,可以发现这些课题非常零散杂乱,完全看不出科研的重心和擅长的方向,我稀里糊涂地选择了算法推荐。开始时我还雄心勃勃,想要做出一些成果,当时导师还说实验室已经和MSRA、字节、腾讯等公司都建立了合作关系,可以派人过去实习。我心想如果能去MSRA实习就好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都只是水月镜花而已。

选好课题以后,只能自己找论文试图寻找已有方法的“缺陷”,老师基本上没有任何有效的指导,组里也几乎没有相关领域的师兄师姐传帮带,大家都在蒙着眼睛摸石头过河。起初一窍不通,就去死磕顶会论文;基础知识不牢靠,就学习公开课。因为当时还是一心想去算法岗,所以花了大把大把的时间去学习CS229和CS231n等课程。后来的课题几经辗转,终于在研一下学期的4月份得以确定,这里也非常感谢张敬奇学长给予我的帮助。我想,这下终于可以好好科研了吧。

在研二上学期的9月底,我完成了第一篇论文并投稿至Pattern Recognition,那个工作非常垃圾,我自己都觉得做这些垃圾课题是对科研的侮辱,但也许正是这些垃圾课题养活了无数所谓的researchers。即便如此,小导师还是执意要投PR,在这几个月和她的科研交流中,我逐渐发现自己想要在这个实验室靠着发顶会paper找份好工作已经不现实了,于是我迅速将目标转向开发岗,并在随后的日子里以极其敷衍了事的态度对待“科研”,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求职准备,只想着出去实习并且找份好工作。

现在去看自己在这段时间里的所谓科研,可以说是完全失败的,读研三年被拒稿三次,造成科研之路如此崎岖坎坷的原因是复杂的。首先,十分大意地选错了实验室和导师,大概就是只重视战略而没有重视战术,当时想清楚了自己想做的方向,却没有从publications等多方消息验证师姐的话是否属实(这些错误真的太低级),导致3年科研一事无成,我对这个实验室的总结就是:整最花的活,挨最毒的打。其次,课题的严重滞后和无效的指导导致科研兴趣完全丧失,因为每天都是在炒一些传统机器学习方向的冷饭,就像学着用不同语言把Hello World输出到黑框框一样,令人倍感无聊和厌倦。最后,从我个人的性格来看,我喜欢有快速反馈的工作,不想长期泡在一个事情上,也不喜欢探索,只喜欢把已有东西用好,不像有些人做科研眼睛里会放光。因此,也许我确实没有这方面的潜质,也就没有继续读博的必要了。可能这3年在科研上最大的发现就是完全确定自己并不适合读博,Anyway,要告别科研了。

在接下来的小半年里,我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找实习,当然这些准备和科研是完全冲突的,自然也导致了小导师的不满,她多次找到大老板告状,但我仍然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愿再在科研上投入过多。我们的利益诉求在有些时候、某些事情上和老师们、学院、学校是一致的,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冲突的,这是个人与学校、学院、实验室以及导师之间的博弈,比如硕士生的目标是在保证顺利毕业的前提下找到更好的工作,但老师们只是希望你好好科研,多发文章,为实验室争光。在发生这种利益冲突时,又有什么理由不以自己为重呢?后来的事实证明我是对的,尽管现在说起来风轻云淡,但在这个过程中的滋味却并不总是甜蜜的:

不要抱怨环境和老师,他们确实很差,但是这是自己无法改变的,抱怨只是在浪费时间,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停止抱怨,和他们的相处让自己利益最大化,提高自己的姿势水平。20220203

最后,在秋招大致结束后(即使在找工作最忙的时候,小导师也要坚持组会),我才开始重新将重心放到毕业的事情上。充实了小论文的方法和实验,并在11月中旬重新投稿,但是一直等到盲审前夕才给了大修(4.24就要提交盲审,小论文4.2才出大修,时间根本来不及),搞得最后十分狼狈(4.6与老师沟通,4.12完成revision和response letter,4.20晚上提交小论文,4.24提交大论文盲审,前天才接收)。回想起来,第一次投稿时就应该认真写一下小论文,给自己预留足够的容错空间,否则就不得不花费非常多的时间去弥补之前欠的账,导致步步赶不上趟。不得不感慨:专注也是一种能力,尤其是在面对自己并不感冒的事情上。另外,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保持自己的节奏很重要,该忙就忙,该闲就闲。

幸运的是,大论文顺利通过了双盲评审,整篇论文她只看了5分钟左右,而我整整倾注了5个月的心血,最后十几天看到论文都反胃。更加神奇的是,起初我的对比算法只有2个,实验部分也非常不完备,但小导师竟然完全没有指出这些问题,我自己后来主动补充了相应的内容,实在无法想象初版的论文送去盲审会是什么结果,现在回想起来仍然有些后怕。所以我有时候觉得:硕士其实是学生时代和社畜的分水岭,很多事情需要靠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非靠学校或者老师的push。

3 工作

在将重心转到开发岗之后,我在研二上学期完成了CS144的project,并且将其作为简历上的最后一个项目,至此,我的项目经历基本定型。之后又做了一些八股、算法题等方面的准备,时间便很快来到了暑期实习的档口。找实习的过程十分艰难,糟糕的大环境下不知道该去大厂、外企、事业单位还是高中教师,对于未来有着无限的焦虑,看似有无数可能但却不知该迈向哪里。那段时间彷徨挣扎导致经常失眠,看了很多缓解焦虑的资料(向帅臣学习,保持好心情和乐观很重要):

这种状况直到4月上旬拿到实习offer才有所缓解。回过头去看当时的浑浑噩噩,一方面是身体极度缺乏运动导致十分疲惫,另外就是缺乏长期目标的激励。实习的日子起初也并不好过,人生彷佛会让人处于永恒的痛苦之中。因为疫情的原因5月份迟迟没法入职,到北京的第二天上届的盲审就出了结果,50%延毕...在出租屋里也没法静心准备秋招,接着,就又是一阵焦虑:

不论什么事,焦虑、担忧甚至想象都没用,只会让人更痛苦。唯二能做的就是: 乐观 + do it
我的算法、项目、八股水平已经很不错了,因此完全没必要焦虑,做好复习即可。20220524

终于在6月初得以入职,实习期间遇到了非常nice的mentor和同事,前辈们在我入职时亲历亲为教会我很多,两位mentor带给我诸多成长。百度的人走人留让我见识了职场的残酷,这家公司的没落与颓败也随处可见:最低配的MacBook,1080P的显示器能把眼睛闪瞎,正版Navicat都没有,看个数据库能给人累死...但这些还并不是最令人糟心的事情,刚开始实习不久便收到了小论文又双叒叕被拒的消息,实习之初的适应期也非常痛苦,再加上因为疫情拖了大半个月才得以入职以及上届盲审出事,我一度打算提前离职回校,看来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一定要预期到最坏的结果。关于实习期间具体的经历可以看这里

实习结束后就马不停蹄地开始了秋招,虽然很早之前就看过胡神的面经,但实在太过残暴和血腥,不是我这个菜狗能做到的,只能尽力效仿,进一步算一步,丝毫不敢懈怠,面经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

Nothing replaces hard work.

在我秋招结束之后,也写过一篇blog整理自己的经历,不过当时并没有时间和心思详细聊一下其中的一些体会,所以在大论文送完盲审的当天就火速填坑,关于我自己找实习和秋招具体的流水账和一些体会都在这里

秋招过程中见到了太多毁offer、卡转正、缩HC的情况,遇到了很多令人略显无语的公司(中兴问我一共写过多少行代码...),也有很多让人倍感尊重的企业和面试官(大摩的面试官竟然认真看了我的简历并浏览了我的github,出乎我的意料,面试过程中也可以Google记不太清楚的API)。我现在觉得企业文化的match程度也是选择offer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些公司的企业文化完全是畸形的,整天和打仗一样,但是产品却做的稀烂,迟早💊。

关于offer的选择,借用陈硕大佬的一句回答:no better choice。找工作大概可以给自己打70分,考虑到去年的就业环境(室友说23届就是牺牲品,被前后倒挂😂),可以给到80分。有些事情的结果和我的预期还是有些偏差,长者说得很对: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刚拿到offer我很激动,觉得非常了不起,但是冷静下来之后发现并没有什么用,一份工作而已。选择每家公司都会有得有失,国内这些公司非常不规范,外企也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光鲜亮丽,本质上都是一丘之貉,不过手段略有不同而已,资本家都是很坏的(:😀。这世上并没有完美的工作,我只是在钱和空余时间之间做了一个权衡,成为资本的附庸而已,因此也要早做打算,时刻准备着跑路。

面试是有运气成分的,人生也处处充满了运气和各种奇葩事。收到的顺丰本应是纸质合同,打开以后却发现是一条抖音电商的黑科技养生裤...签字以后打算寄回,结果因为疫情导致封校、快递停运,合同无法寄出,只能请假出校,跑了好远找了两个快递点才得以寄出。人类的运气如果呈现正态分布,那么我一定处于左侧的\(3\sigma\)点之外。所幸整个过程虽然历经无数曲折,但我发现:我的路虽然崎岖坎坷,最终的结局却都是颇为完美的。相比于一帆风顺的人,这并非是什么值得骄傲和炫耀的事情,我不知道这是否是所谓的“命数”,但我确定的是:这其中离不开自己艰辛甚乎于绝望的挣扎,希望未来也能保持这份“运气”。

4 感悟

这三年里经历的很多事都会重新引发我的思考,但遗憾的是,在某个时间段点醒你的人基本上是可遇不可求的(比如后来当我再看Tal心理学视频的时候,再也无法找到当初那种震撼的感觉),可能是身边的朋友,也可能是网友,还可能是在另外一个角落里的陌生人,但是这一切的前提都来自于你的好奇心、你的思考。我想从学校、社会和自身3个方面谈谈这段时间的一些感悟,可能会有很多偏激的言辞,万望包容。

学校

必须要承认的是:这三年里我有着非常多的戾气,这个瞧不上、那个看不起,尤其对于这所学校,我基本上是持全盘否定的态度。以我在XJTU的经历和目前的认知来看,这所学校落后、自大且不自知,几乎不会在意学生的切身利益和感受:

  1. 很多老师和部分学生都有着一股迷之自信,觉得西交的学生去哪就业那都是公司求之不得的,所以辅导员(我亲耳听到某周姓辅导员和某公司HR的电话沟通)和就业中心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嘴脸,殊不知这些基本上都是垃圾公司。不过也正常,他们的视野就这么狭窄,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就业办的老师也压根不会在乎你去哪上班,对于ta们而言学生就业只是用来混日子的工具而已。之前看到一个米哈游的学长吐槽,线下的宣讲之所以没有来西交,原来是就业办的老师处处使绊子,导致人家直接放弃。这帮傻X真把自己当盘菜了,看看西交有几个能拿米哈游offer的吧...

  1. 教学水平、就业质量、行政管理、科研质量一塌糊涂,每天就在陕西这一亩三分地里自嗨,靠一些自娱自乐的奖项忽悠领导的同时满足一下可怜的虚荣心,维持一下所谓老牌大学的颜面。事实上,XJTU的很多东西早已和时代脱节,包括但不限于一些简历辅导、找工作的宣传指引等活动,就业办的老师可能自己都没有找过工作,又怎么能奢求ta们指导学生找工作呢?

  2. 沉迷于对实验班的幻想,举大部分财力、物力和资源支持实验班的发展,挤压普通学生的成长空间,使得普通同学无法接触本应属于ta们的教育资源,甚至会害惨大家的一生。不禁让我想起了高中,把年级前几名送去衡水培养一两年然后直接高考...西交可以直接把实验班的同学送去四大交换四年,然后宣称自己培养出了顶尖科学家,那不是更加美滋滋...非常不幸的是,大部分同学都会被环境蚕食,视野和格局受限,导致最后本应去更好的地方,却无力回天。我始终相信,认识什么样的人,才可能会有怎样的视野,而视野会决定思考的宽度,进而影响重要节点的选择。而大多数同学受限的视野则会导致整体氛围感的缺失,最终的恶果会进而传导回每个人。我自己最切身的体会就是找工作时有些孤独,很多方向比如外企等都是自已一个人准备、琢磨,没有人传带,也没有人共享。

  3. 其他的一些看似小事(其实并不是)也无处不在显露着这所学校的颓废和腐朽。大部分导师给研究生的补助都是最低标准每月200,学校每月给500生活费,这点钱恐怕连吃饱饭都费劲,哪里还有心思科研呢。我在浏览其他学校的信息时,发现几乎其他所有高校的官网以及计算机学院的网站都已经迁到了HTTPS,只有XJTU的绝大部分网站仍然是HTTP,还大言不惭地宣传自己的信息化建设多么多么先进...一个毕业论文模板,latex和word竟然有非常多不一致和自相矛盾的地方,我是真的想不到这么重要而又简单的事情也会有这么多扯皮和问题...(越来越烂是必然的,只想早点离开这个傻逼地方)

不想无脑喷这所学校和这个学院,但我相信,只要稍微睁开眼睛看看,就能发现西交在很多方面的表现有多差(于我而言唯一比较感恩的就是单人宿舍了,比本科时睡得好了),这所学校积重难返,建议趁早关门倒闭,纯纯浪费学生生命,误人子弟,我希望能加速踩油门,早点完蛋。但是学生是无辜的,我们绝不该为这些错误买单或付出代价,如果有学弟学妹看到这篇blog,真的希望大家早点跳出这个学校的圈子,抱着一种开放包容、谦虚学习的态度(夜郎自大要不得),to see bigger world,多与外面的人接触沟通,看看同龄人都在想什么、做什么,再去思考自己要做什么,永远不要被单一价值观所禁锢,在局部世界里内卷,长期内卷会让人麻木、思想僵滞,进而很容易导致忽视big picture或者一些基本问题。正如BYVoid在这一年来中所说: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缺乏能力,而是囿于见识,只敢走前人铺好的道路。一方面这是承担风险与规避风险的问题,另一方面这是多数人缺乏广阔的视野。许多人并非不是雄心勃勃,我相信愿意背井离乡去美国留学、工作、移民的人肯定不是胆小如鼠,只求稳妥的人,而是许多人只看到了自己前辈走过的道路,没有另辟蹊径的意识。

追求更大的成就、更好的生活绝对不是错,错在大家都在挤几个独木桥。对于清华计算机系的学生来说,大家心中认可的无非就这两条「出路」:成绩好的出国读研,稍次的本校保研,至于挤不上这两个独木桥的,只能「被迫去工作」或者走其他「歪门邪道」。为什么大家都要一窝蜂地去读研,很多人并没有想过,许多选择保研的人的理由都是:不太清楚自己能干什么,先读研再说。因为无数前辈证明了读研是一条稳妥的道路,所以大家都亦步亦趋地步着前辈的后尘。为什么大家没有看到别的路可走呢?譬如投身产业界,譬如创业或加入创业,甚至譬如直接去国外工作,从事自由职业,或者花一年去世界各地流浪?有人说,不够稳妥,太不现实了,不能满足父母寄予的期望。终极的原因还是在于,你根本没想到可以这么做,没有认真考虑过自己真正愿意做的是什么。

我想告诉看到这篇文章的我的同辈朋友,以及学弟学妹们,世界竟然如此宽广,你需要有一颗宽广的心去容纳。人在年轻的时候机会成本是最低的,所有你因为顾虑不敢做的事,将来只会顾虑更多。

学校的管理的确非常拉跨,但title(XJTU本还行,硕基本凉了一大半了。来西交读本科,失败了50%;留在西交读研,失败了99%)基本能让我们的简历在大多数公司不至于被表刷(幻方那些高端的只要清北复交浙),但真正的好公司是不会来西交宣讲的,需要自己主动出击。另外,带给我最大感受的就是各行各业都有非常多厉害的校友,一些很厉害的前辈在我们成长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也许远不如前辈们出众,但站在他们的肩膀上,能看的更远。现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视野、水平早已远超我们当年,如果能利用好这些校友资源,也许会有不错的发展。

最后,祝XJTU好运。

社会

以我目前十分浅显的看法,社会是复杂的(容不得那么多矫情),人也都是复杂的(还是要就事论事),但是事情还不至于那么糟糕。

在3月份的时候,我有幸接触到了一些前辈,察其言观其行,感慨自己不只是在技术上,在人脉、见识、social能力等软实力方面我都差的太多(工科的同学普遍不善于表达自己,包括我自己。大部分人的想法都是先把技术搞到非常厉害,再去谈其他的,但技术有时候并不是最关键的因素,视野、信息等也非常重要,而且这些软技能也是可以同时锻炼的),顿时感觉压力倍增,不过这也正常,看到更大世界的同时也就意味着会带来痛苦和受挫感。交流过程中我也被有意无意地judge,心里不太舒服,起初我非常天真地从自身找问题,想看看自己是否真的如ta们所评价的那样。

不过后来我很快就想通了,任何人对其他人的评价,不论有意还是无意,都是建立在自身的评价体系之上的(经验有时候是好事,有时候并不是),这种体系大概率都是带有偏好的,甚至是单一的,比如在老师们的评价体系下,科研做得好就证明这个学生厉害,显然这并不公正。同样地,ta们是某种体系下的优胜者,不见得在另一种体系下也能取得成功,更遑论有些人总是有着一种游离于大众之外的优越感。因此,不论是多么厉害、多么德高望重的前辈或师长,都有着自身的局限,当然ta们也没有资格随便judge或者贬低别人的长相、性格、所作所为(如果遇到了,就当ta们在放屁,应该适当回怼),尽管ta们也许只是在开玩笑,有的老师和前辈也完全没有必要当成师长去尊重,而是要当成社会人去缠斗。我还是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当然每个人也包括自己还有很多不足,应当继续努力。

除了个别不太友好的交流外,大部分大佬、前辈、同龄人都是非常nice的。我之前在YouTube看了Arash大佬的C++视频,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LinkedIn上Connect,没想到他很快就同意了;还有研一的时候看OSTEP,有个地方想不明白,就试着给Remzi发了邮件,没想到当天就得到了回复,不仅回答了我的问题,还让我不要太担心😂:

don't worry, it's not some big insight you're missing.
keep studying and learning, you'll be fine!
good luck

这些大佬们是真正的谦逊和平易近人,会给人无数鼓舞。许多同龄人也同样让人惊叹,无论是科研还是工程,有人天赋异禀,有人滴水穿石,普通如我只能试图汲取ta们的养料,也在自己的路上被一直鼓励着。

最后,无论遇到多么扯淡的事,可以吐槽,但不要长时间的抱怨,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积极面对就好了,go coping!

自身

关于自己,话语万千。

毫不讳言,三年前的那篇博客,当时其实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想给自己一个重新证明自己的机会(本科过于放纵了),甚至现在也有这方面的影响,但是没有之前那样的偏执,现在只想简单地存在和生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会焦虑、悲伤,而是尽可能平静地看待喜乐与痛楚,尽可能纯真地享受每一天的酸甜苦辣,每活一天都是生命的馈赠。因此,现在的我并不是特别关注所谓的宏大叙事,也不像五六年前那样沉迷于观察岁月的痕迹,此刻我只想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如龙应台所言:

我不在乎大国崛起,我只在乎小民尊严。

初识此话,觉得没有格局,满脸鄙夷。后来知道的越多,才越觉得有道理,当然这是建立在生存基础得以保障的前提之下。我觉得国内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太过于强调集体主义,却忽视了每个个体自身的利益和发展,而且往往通过宏观层面的政策强制牺牲个人利益,那么最终集体发展取得的成果又是为了什么呢?

将精力倾注于自己的成长,我就越来越不在意其他人遇到的事情、害怕别人的看法和说辞,而只在乎自己最亲近的人(分清楚这世上每个人值得自己怎样的付出20220820)。同时,可以更加大方地展示真实的自己,不再遮遮掩掩,变得更加有勇气,与刚入大学校门的那个生涩稚嫩的我也渐行渐远。

三年里,一直意识到自己还差的很远,始终向着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向不懈努力(当然努力这个词的作用总是被高估,但除了它我别无选择),没有浪费光阴,没有走多数同学寻常的道路(拼考试成绩、奖学金、论文专利、社团),沿着自己的路,做着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尽管走了一些弯路,然而现在回首,一切都无比清晰。平时出于兴趣或是其他因素所积累的点滴,看似作用不大,在当时也看不出什么脉络,但在将来某一时刻一拥而上的时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正如乔布斯演讲时所说:

Of course, it was impossible to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when I was in college, but it was very, very clear looking backwards 10 years later.

所以将时间线拉长以后可以发现,有人比你聪明,有人比你刻苦,这并不要紧,重要的是发现自己擅长和热爱的事,并敢于在恰当的时候质疑和打破规则,我们太多人都习惯于拼尽全力遵守规则,却从未尝试思考规则的合理性,就像陈怡然老师所说:

三年里,我亦有过各种各样的担忧:担心组会、担心盲审、担心面试,也曾担心自己因为Gap一年耽误一些东西。回看自己的经验,的确,人类90%的担心和焦虑都是多余的,有些事情看的越重,ta就伤你越深,一直在担心一件结果未知的事情完全是毫无意义的内耗,以前这么担心,现在还是如此,那么在这件事上你的进步又在哪里呢?这种内耗会白白消耗精力、浪费人生时光,我也对“尽人事,听天命”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诸葛亮在五丈原是如此,我自己的求学生涯又何尝不是如此,甚至工作、人生等等又何尝不是呢?老话说得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不要去想改变不了的事。想来人生也是奇妙:我们总是在曲折中成长,明白适用于自身的道理并身体力行,然而年龄却在这些曲折岁月中逐渐增长,也许在离开之前会达到心智的最高峰,但却是身体的最低谷,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三年里,每逢重大决定,我在做选择时都更多地遵从内心的感受,并且愈发相信自己的选择,执着于自己想做的事,哪怕有一天一无所有,就像乔布斯所说:

Your time is limited, so don't waste it living someone else's life. Don't be trapped by dogma, which is living with the results of other people's thinking. Don't let the noise of others' opinions drown out your own inner voice. And most important, have the courage to follow your heart and intuition. They somehow already know what you truly want to become. Everything else is secondary.

这样便可以全心投入,也许能够取得些许成就,而取得一些突破会极大地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进而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形成良性循环。然而,取得一些成绩也会让人不再那么谦逊,因为可能会看到周围的人比自己差很多,瞧不上他们,这也是Tal讲的关于自尊的矛盾(具体细节和解决方案可以看这里):

Part of the problem is that there is contradictory evidence. On the one hand, self-esteem is associated with benevolence and generosity and empathy. On the other hand, high self-esteem has been shown to be associated with hostility, lack of cooperation, defensiveness.

最后,是关于自己一个挺有趣的发现。很多事情第一次接触时并不感冒,甚至有些厌恶,但是过一段时间后再次接触,才发现饶有兴趣。大一接触编程时学得反胃,现在觉得还不错;包括金融学也是,本科辅修时觉得大部分课程很无聊,现在要入职了重新学习觉得挺有意思。果然时间才是最好的良药啊!

5 未来

在研三最后的日子里,我时常会想:未来的我会变成什么样子?未来的世界又会变成什么样子?或者拉近一点,十年后的我和世界会是什么样子?No idea...彷徨无助时,我想到了乔布斯在Stanford的演讲,想到了胡神初入职场时的纠结

最近时常感到空虚,人生没有意义,也经常担心上海的高消费、高房价自己未来能否承受,是否选择offer时又被虚荣蒙蔽了双眼,未来又该何去何从。20230417

选工作地点时会有一些来自家人、朋友等等的阻力,陕西人好像都有浓重的留乡思绪,也包括我自己,但是我相信自己选的路和看重的东西:年轻时的视野、格局、人脉。以前囿于各种因素,一直待在小圈子里,我想逐渐找补回来。

现在也慢慢地有了感觉:日子就是问题叠着问题,越长大无力感越重,或许受到阅历、金钱上的掣肘和瞻前顾后会少一些,但仍然会有各式各样的其他窘迫,会被家庭、工作、人际关系等各种琐事缠身,实在不会有太多时间拿来挥霍(不止学习和工作,很多事情都是需要花时间经营的)。既然时间非常有限,那么只能用来做最有价值、最重要的事情,不要看到什么都想学,最后一无所获(如果打算刷题,那么刷哪些题最重要呢?)。借用Morgan Stanley的一句价值观:DO THE RIGHT THING,而且还要高效地做正确的事。对我而言,现阶段以及下一阶段most valuable的事情又是什么呢?也许是为开源社区做一些贡献,也许是做一些教学相关的活动...我的人生或许是为了留下一些memory,在经常性的浑浑噩噩中闪现一丝丝过往的灵光?不论怎样,现在和将来都希望自己能认真审视自己的价值,做一些感兴趣的有益的事,就像Tal所说:

Help each other makes you happier.

即将开启新的航路,我想会有形状各异的风浪,但唯一确定的是:又是一段不同的旅程,it tastes different!

6 TIPS

  1. 我觉得有时候简单一点,选自己喜欢的、想要做的,可能就是最好的选择。
  2. 对自己的水平要有客观正确的认识,每天的所有事都要有大致的计划,不能盲目和拖延。
  3. 很乱无从下手时,想想怎么分解任务(就像写毕设一样,分解到每张图、每张表),把任务拆成很小的小块,在半天或者一天内就能完成,这样可以及时获得正反馈,持续获得成就感,利于后续学习。这一点对我非常重要,也很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