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Learn to Learn

上了十几年学,依然不会学习。不知是因为中学一些糟糕习惯的延续,还是当代知识难度的加深,我总是感受到日常学习的辛苦:身体累、脑子累、心也累。

刻苦的确是一种很好的品质,但这种品质有些时候未免有些夸大其词了。傻傻地机械地重复在中学时代那种应试环境或许可以带来一些成绩的提升,但是显然已经不适应现在的我。我尝试将每天安排得满满当当,恨不得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学习,然而效果却并不如人意。

除了智力等一些先天因素外,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点问题:

  1. 没有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缺乏深度思考和知识体系。我总是试图单点单点地掌握未知的知识点,试图掌握每一处细节,甚至使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处理核心问题。笔记和博客也多是摘抄型,独立理解实现太少。
  2. 效率低下。尽管学习时长可能足够,但是且不说大多时间都在摸鱼,即使纯粹学习时间也经常犯困,无法专注完成手头的某项任务,总是过于频繁地切换,某段时间总想做好多件事。效率*时长=最终效果自然不会很好。
  3. 单打独斗。周围少有一起交流进步的伙伴,遇到问题只能单向地从互联网获取信息,没法通过讨论等形式取得快速进步。

最近看了Marty Lobdell的一个演讲Study Less, Study Smart(YouTube/B站),有些启发,但是如何学习这种事是绝没有普适准则的,只能结合自身实际摸索总结。Marty还写了一本同名的书,内容比演讲稍微细化一些。

Marty认为比较重要的有:

  1. 番茄工作法。每学习25~30min应该休息5min,可以听一首音乐、出去上个厕所、吃点喝点、回消息等等,这样再次回来后注意力和效率又会回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而非效率指数级下降的持续长时间学习。完成一天的工作后,对自己进行更丰厚一些的奖励,比如看个电影、吃顿大餐等等,以形成正反馈。
  2. 寻找一个专门的学习地点,书桌是用来学习的,床是用来睡觉的。Intend to learn rather than incidental learn.
  3. 费曼学习法。看完材料后,深加工以后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给别人听,能准确复述或者能把别人讲懂才行。
  4. 对于学习材料要SQ4R(Survey, Question, Read, Record, Recite, Review),要主动理解思考自己的笔记,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而非机械地摘抄背诵。
  5. 高质量睡眠、高质量运动。

结合自身缺点和学科特点,我认为可以有以下改进措施:

  1. 每学习一个新东西,理解算法流程、数学推导、实现细节等确实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领会方法的思想动机,掌握优缺点和应用场景,将其纳入知识体系中,也就是所谓的“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 合理安排学习计划,劳逸结合。不要安排得过于紧密,也不要过于松散。制定的目标不能模棱两可,要有可评估性,即某段时间里要扎扎实实做完TODO LIST上的某件事。
  3. 组队学习,提出自己的问题,解答别人的问题。
  4. 累了就休息,不要在低效率状态下学习工作。
  5. 科研,自学和生活尽量分离,一段时间只做一件事就不错了,不然会非常拧巴,非常累